火箭院里,为期两个月的集体攻关刚结束没两天,但工程项目阶段成果分组说明会的气氛却丝毫不显轻松。
会议室墙上挂着的攻关倒计时牌定格在“0”,每个人脸上都看不到松懈,只有更深的疲惫和紧绷。
马闯坐在靠窗的位置,面前摊着厚厚的笔记本和几份边缘已经卷起的资料。
穿着和周围老技术员们一样略显肥大的蓝色工装,之前被曾敏带着“美容”,花了一百多大洋修剪出的一头挂耳短发,早已经没了型,乱糟糟地支棱着。眼下一片青黑,不过那双眼睛忽闪忽闪的,像戈壁夜空里的星。
一边听着台上的讲解,手里的笔一边在一张草稿纸上画着自创的名为小剑人十八式的火柴人儿。
刚想着透过凝着一层薄薄的水汽的窗玻璃,看看外面的世界,就听到一声,“下面一个子项目的汇报人,马闯。”
终于轮到她了,马闯忙收拾起桌上的资料,站起身,走到投影幕布前,动作利索地插好U盘,打开自己那份标题为《XX7项目气动热环境数值模拟与湍流模型修正初步结论》的PPT。
“嗯哼!各位老师,下面有我汇报一下攻关阶段,在高温湍流边界层参数非线性失稳预测方面的工作。”
马大姐的声音有些沙哑,没有丝毫寒暄,直接切入主题。
“.......核心问题是现有标准k-ε模型及改进型在预测再入段峰值热流时,与三次地面风洞试验数据存在系统性偏差,最大误差达到37.2%,无法用于指导设计.....”
幕布上开始快速闪过复杂的公式、流线图、云图和密密麻麻的数据表。
“我们的切入点是分析标准模型在高速、高温化学非平衡流条件下的适用性局限性......重点关注了压缩性效应、湍流、化学反应耦合以及壁面函数在极端条件下的失效问题.....”
语速极快,配合着PPT上精准的图表,推导论证过程大开大合,天马行空,但又在细节处,逻辑链条严密得像甚至有些锋利,一点儿都不符合灵秀细腻的外表和略显纤瘦的体型。
“这是基于Sc公式引入局部旋转修正后的新模型框架......这是采用大涡模拟(LES)对边界层转捩区域的初步解析结果,注意这里的小尺度涡结构......这是我们构建的新模型计算值与三次风洞试验数据的对比。”
说到这儿,马大姐停顿了一下,激光笔的红点重重圈住最后一组数据,“偏差率降至这个区间以内。”
看到幕布上显示的数据,让底下有些低低的议论声。这个区间,意味着极大可能解决了困扰项目多年的瓶颈。
马闯仿佛没听到,继续往下说,详细解释了模型构建的每一个环节、参数选取的依据、计算过程的优化以及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甚至随手在一块黑板上推导了两个关键公式的修正项来源,笔迹潦草却准确,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笃定。
三十分钟的汇报没有任何花哨的东西,全是硬核的公式、数据和推理,扎实得令人窒息。
汇报结束。会议室里安静了一瞬。
安静过后,坐在对面的一位戴着深度眼镜、头发花白的工程师清了清嗓子,他是项目部下属气动载荷分组的副组长,姓刘。
“小马啊,”这位扶了扶眼镜,语气还算平和,“你的模型看起来很新颖,计算量也不小。但是,你这个区间的偏差,和我们分组过去几年基于大量试验积累的经验参数预测趋势,存在根本性的矛盾啊。”
说着,看了看周围,几个同组的人微微点头。
刘工继续道,“如果按你的结论.......尤其是这个热能......那我们之前很多基于原有模型和经验参数进行的结构强度设计、防热材料选型,岂不是都要推倒重